人民网日照1月17日电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磨豆腐”,就是祈祷来年都是福。在山东日照乡村,每年腊月二十五,每家都要磨上一些豆腐。豆腐谐音“兜福”,寓意过年的好彩头,也有着“头富、都富”的美好寓意。
山东日照许多地方一直用父辈传下来的古法手艺做豆腐,在浓浓的豆香中,期盼新的一年生活过得富足有余。
1月16日,在日照市夏庄镇薛家石岭村,薛俊明夫妇正在忙着做豆腐,房间不大,整个人裹在浓得化不开的水雾里。冬至过后,薛俊明夫妇忙得就没停歇过。
要想做出好吃的豆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薛俊明夫妇制作豆腐的流程除机械打浆外,其余均按古法规程操作——大锅烧浆、卤水点浆、上框装浆、大石压制、放架晾置、切块成形,道道工序,非常讲究。其中,点浆、包豆腐是整个做豆腐过程中最具有特色的技艺流程。点浆是整个豆腐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耐心和技巧缺一不可,通常由他的妻子把关。
“相比市面上的一些石膏豆腐,我一直用的是盐卤点浆,这样做出来的豆腐白如玉、凝如脂、嫩劲可口,口感更有弹性。”薛俊明介绍,包豆腐的时候力量要均匀,四个角要包匀、平整,否则脑花容易溢出。
1个多小时后,豆腐做好了。薛俊明说,“传统的技艺制作豆腐,最地道最鲜美,并且无论煎、炒、蒸、煮,端上桌子仍棱角分明。卤水豆腐里是年味儿,是记忆里的味道。”(聂俊穹 宋洪飞)
人民网重庆1月2日电 每年冬季,桑树需要进行修剪管理,因此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桑枝。重庆市黔江区是蚕桑生产大区,有桑园10万多亩,每年冬季管理会产生10多万吨桑枝。近年来,黔江区石会镇引进农业开发公司,联手西南大学对食用菌培养基进行技术创新,将过去的木材、玉米芯秸秆等原材料,改为全用桑枝做菌棒,并把种植食用菌后的废弃菌渣做生物有机肥,既生态,又环保,还解決了蚕桑产业中桑枝废弃的问题。 目前,黔江区食用菌企业可年收购桑枝1万多吨,为蚕农增收400多万元,制作菌棒300多万包,用于种植黑木耳、猴... [阅读]
人民网哈尔滨12月21日电 (韩婷澎)黑龙江省水域总面积达3498万亩,边境水域长2723公里,是我国内陆边境水域最长的省份。这里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拥有鱼类105种,占全国淡水鱼种类13%。 多年来,黑龙江省冷水渔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迅速,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2021年,黑龙江省水产养殖面积达635万亩,占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的7.8%,在全国排第5位,渔业产值达135.9亿元。 瞄准渔业发展“新赛道” 黑龙江省渔猎文化历史悠久,是北方地区渔猎的始祖,有黑... [阅读]
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青岗乡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发展柑橘产业,既盘活闲置土地,又解决村民就业,有效促进村民增收。潘帅摄(人民图片网) [阅读]
12月4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食用菌产业园(无人机照片)。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村。近年来,欣荣村在福建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欣荣村的食用菌种植面积近500亩,形成了食用菌菌种繁育、菌棒生产、种植和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