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石鸡坨土陶非遗工坊,工人检查陶坯的干湿度。
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把非遗项目濯水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建起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工坊,由非遗传承人对脱贫户、大学生等进行技能培训,并将掌握制作技艺的人员招聘到土陶制作相关企业就业,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助推乡村振兴。
新华社发(杨敏摄)
11月7日,在“178环线”上,游客在拍照留影。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阅读]
网络主播在巴青县“赤堆东雄”网红直播间推介当地特色农牧产品(10月29日摄)。 那曲市巴青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怒江上游,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2022年3月开始,巴青县成立“赤堆东雄”网红直播间,以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牦牛肉干、冬虫夏草等农牧产品,帮助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阅读]
10月18日,在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白鹭湖村,村民在一个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5G智慧小菇房”里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 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依托“5G智慧食用菌产业”项目,运用数字技术帮助当地村民建设“5G智慧小菇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5G系统进行实时精确控制和远程技术指导,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食用菌的智能化、标准化种植,进一步盘活当地闲置农房,带动村民增收... [阅读]
10月7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小张各庄镇南青坨村一家红薯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在田间收获蜜薯(无人机照片)。 金秋时节,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的农民抢抓农时收获红薯新品种蜜薯,田间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近年来,当地政府引导农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种植蜜薯、烟薯等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新品种红薯,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