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查看详情

让楼兰“活”起来——千年神秘遗址的现代回响

来源: 新华社   日期:2024-03-25 11:56:29  点击:699 
分享:

 

 楼兰,一个熟悉而又神秘的名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脍炙人口。

  身穿毛织物,足蹬毛皮靴,头戴尖毡帽,距今3800多年前的“楼兰美女”被发现时轰动一时,给人以无尽遐想。

  在考古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反映魏晋官吏制度的铜印“张帀千人丞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呈现《李柏文书》……一件件楼兰文物,一处处楼兰遗迹拂去黄沙、重见天日,彰显着楼兰现存遗迹建设者的中原属性,见证着西域与中原的紧密联系,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楼兰在哪里?它因何而兴,因何而亡?它现在是什么样子?它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

 

守护:万里荒漠 千年故城

  楼兰是我国古代西域地方政权之一,地处新疆若羌县境内罗布泊北岸,因扼守丝绸之路咽喉,曾是东西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西文化荟萃之处。然而在辉煌了数百年后,楼兰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留下一个未解之谜。

 这是楼兰故城遗址(无人机照片,2018年9月21日摄)。新华社发(若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00多年前,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时,首次发现了楼兰并将之公布于众。从此,掀起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楼兰考古热”。近几十年,我国科学家深入罗布泊,揭开楼兰神秘面纱,将淹没在历史浮尘下的辉煌文明重现人间。

  如今的楼兰遗迹轮廓依稀可辨。通过航拍俯瞰,可见城郭基本为方形,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楼兰故城东北区,坐落着残高约10.4米的佛塔遗址,不远处有一处官署遗存,考古工作人员叫它“三间房”。虽经风沙侵蚀,遗迹依稀可见,房屋用土块垒砌,东西两间较狭小,中间一间较宽大,形制规格较高,布局严谨。

  往事越千年,这些见证过楼兰兴衰的古遗址在狂风细雨中,或风化、或返碱、或逐步被夷平。为了保护楼兰遗迹,一群楼兰文物保护站的文保员扎根在环境恶劣的罗布泊,守护着古老文明。

 

这是楼兰故城遗址(无人机照片,2018年9月21日摄)。新华社发(若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9岁的阿迪力江·吉里力是文保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的工作是在大漠深处日常巡视,不让文物盗窃者或者游客进入故城和附近的墓葬群,一次大概两个小时,大多时候,沿途只有死寂般的荒凉。

  寂寞是这份工作的底色,也常有惊险时刻。多年前,保护站站长李鹏飞曾经碰到过拒不听劝,甚至“抄家伙”威胁他们的闯入者,最终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这些闯入者被全部带走,并搜出了他们试图盗走的文物。

  大漠孤烟,雄关漫道。楼兰故城及周边气候异常恶劣,最近几年的气象资料显示,该区域8级大风天数年均高达80天,浮尘天气115天至193天,夏季地表温度70摄氏度。尽管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但提及工作,阿迪力江依然是满满自豪: “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文物,都有着重要价值。”现在楼兰有2处保护站,每个站都有人值守。

 

  “相关部门以最大努力保护了楼兰故城。”李鹏飞告诉记者,2020年6月,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深入罗布泊,顶着高温和风沙,克服恶劣环境,对楼兰故城内的佛塔遗址和官署遗址进行长达170天的抢救性修复。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抢险加固前的佛塔遗址局部(2019年11月14日摄);下图为抢险加固后的佛塔遗址局部(2020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发(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42岁的文保员马壮来保护站前对楼兰知之甚少,而今他已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对守护故城感情逐渐深厚。“我们与古迹为伴,耐得寂寞、吃得风沙、扛得暴晒,虽然苦,但甘之如饴。”

 

见证: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楼兰之所以蜚声海内外,除了它的消失之谜,还因为这里出土的文物具有多重价值。

  “三间房”西面的垃圾堆里发现了诸多汉文、佉卢文等木简和纸质文书,“西域长史”或“长史”的官衔及活动记载频频出现。

  其中,写于东晋时期的《李柏文书》引人注目。据考古学家孟凡人考证,西域长史李柏在讨伐叛变的戊己校尉赵贞前,给焉耆王龙熙写下这封书信,意在争取其对自己讨逆的支持,避免腹背受敌。

  “由这些文字可知,这里曾是西域长史的治所、驻地。”楼兰博物馆馆长冯京表示,木简和文书的发现,证明当时楼兰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重要门户,中央政府使用中原王朝的制度和管理体系管辖此地。

  2015年,“张帀千人丞印”字样的铜制官印在楼兰出土。考古人员表示,“张帀”可能是西域长史管辖下的某一地名。

 

 

 这是在若羌县楼兰博物馆拍摄的反映魏晋官吏制度的铜印“张帀千人丞印”(2023年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蔡国栋 摄

  在稳定的政治共同体下,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活动地域上交错,甚至血缘上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龙、虎、天禄等瑞兽昂首阔步,“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九个字古拙奔放,楼兰出土的织锦,虽然右侧边缘已残,但其精美的纹样仍令人赞叹不已。

  “织锦铭文展现了汉代中国面对世界的博大胸襟,以及立高怀远、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带有吉祥语的织锦,其中有不少是汉王朝封赏赐赠给西域绿洲城国首领及贵族的礼品。

  以丝路“楼兰道”为纽带的中原—西域交通大动脉有机地将军事、政治及楼兰居民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共同体下被进一步建构。

  悠悠古丝绸之路上,楼兰也见证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考古人员曾在此发掘出来自异域的海贝、珊瑚和蚌饰件等。

  透过楼兰故城中佛塔遗址,可以看到公元3世纪至4世纪,这片土地盛行佛教的景象。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助理教授潘攀说,佛塔坐落于楼兰故城中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存在证明佛教东传后曾在当时的楼兰地区传播并发展。

 

激“活”:楼兰故事 中国声音

  白云千载空悠悠,在楼兰遗址所在的新疆若羌县,一座楼兰博物馆拔地而起,这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楼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冯京介绍,现馆藏文物5717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

 

 

这是2023年11月9日拍摄的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蔡国栋 摄

  踱步展厅,展陈的一件件古老文物,似乎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诉说着楼兰的千年沧桑。

  《史记·匈奴列传》,是楼兰在史籍中第一次亮相。汉武帝时,张骞凿通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楼兰扼守南北两道之咽喉,商贾不绝,驼铃悠悠,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辉煌数百年后,楼兰逐渐城郭巍然,人烟断绝。故城出土木简文书记载了当时耕地因干旱不能完成耕种任务的情况,专家分析,河流改道断流、罗布泊干涸是楼兰消亡的实质性原因。

  如何复活沉寂上千年的楼兰?

  2014年到201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五家科研单位,针对楼兰在内的罗布泊诸多科学问题开展综合性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用实物证据证实了汉晋时期楼兰以汉传文化为主导。

  2022年春天,已故楼兰考古专家侯灿撰写的《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正式出版。为楼兰的地理位置和规模、从汉到晋的历史演变、形态布局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并为楼兰测量提供了经纬度、水渠道路、建筑遗址的精确数据。

  科考过程中,一件件见证历史的文物重见天日。同时,加强楼兰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楼兰文物“活”起来的工作也日渐兴盛。

  技术专家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佛塔遗址建立数字化档案(2020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发(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楼兰出土的织锦残片是我们的灵感来源。”楼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柜台前,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云气纹、瑞兽纹等纹饰,“长葆子孙”“延年益寿”“长乐光明”等吉祥语,一件件交织楼兰文化符号和现代元素的书签、U盘、抱枕、坐垫、水杯、手提包受到参观者青睐。

  除了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让楼兰故事走向远方,冯京介绍,博物馆还积极组织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流动博物馆展、楼兰文化研讨会,打造楼兰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和成果展示的平台。

  若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李义宏介绍,若羌县深挖楼兰文化元素,发布《我在楼兰等你》《楼兰我来了》等音乐作品,打造“楼小兰”IP形象,以动画形式讲述楼兰故事,让神秘而遥远的楼兰文化“活”起来。

  “楼兰遗址是丝绸之路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李文瑛认为,楼兰见证了中央政府西域治理体系的构建,也见证了中华文明自信拥抱世界。

  “楼兰是让世界了解东方大国的重要遗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表示,国内也越来越关注楼兰研究,楼兰的思想和文化特性将在不断的深化研究中进一步得到充分阐释。

 
 

相关新闻

  • 博州科协助推兵地企业残膜回收机专利技术转化合作 博州科协助推兵地企业残膜回收机专利技术转化合作

    日前,新疆博州科协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科协联合举行兵地企业残膜回收机专利技术转化合作签约仪式,博州乐鑫农牧机械有限公司与第五师双河市德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标志着该项科技成果成功实施转化。 据悉,残膜回收机专利技术由第五师双河市德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残膜回收技术,在棉田残膜回收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曾在202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优秀奖。该项技术如果有效转化,将对提升农业机械化治理农田残膜污染整体水平,支撑现代化农... [阅读]

  • 广西科技工作者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在南宁召开 广西科技工作者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在南宁召开

    3月15日,广西科技工作者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在南宁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有关精神。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科协主席黄俊华在会上作宣讲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出席会议。广西科协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要求,广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科协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 [阅读]

  • 新疆阿勒泰地区科协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科普宣传活动 新疆阿勒泰地区科协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科普宣传活动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科学文明消费理念,提振全民消费信心,深化居民消费维权意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谨防网络购物陷阱,2024年3月15日上午,新疆阿勒泰地区科协在金山广场开展了“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科普活动。 活动中,新疆阿勒泰地区科协工作人员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居民讲解了“3•15”知识,宣传了近年来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热点问题,并就如何合法消费、合理消费,向社区居民进行了深入宣讲。同时,向来往群众发放... [阅读]

  • 北京农学会赴门头沟区开展乡村振兴技术服务 北京农学会赴门头沟区开展乡村振兴技术服务

    为了落实北京市科协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相关要求,切实为郊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3月7日,北京农学会相关负责人与梨产业专家、副研究员刘军,信息服务专家、推广研究员魏清凤,推广副研究员曹承忠等一行到北京市门头沟区开展技术服务,助力产业发展。 在赴门头沟斋堂镇白虎头村故乡土生态园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的活动中,刘军讲解了修剪大原则和小技巧,大原则即“中干直立主枝开张” “因势利导”(就当前树势选择合适的修剪方法)、“整体相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