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山雾下的海嘎村
韭菜坪,海拔2900.6米,贵州最高峰。
在距离韭菜坪最近的村落,驻守着一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常常骑着摩托车,背着破旧的背包,穿梭于村寨之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他叫杨波,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
从28岁选择驻村至今,6年来有两次可以离开的机会,但他都选择了留下。留下,意味着得吃下更多的苦头;留下,也意味着得忍受与家人分离的孤独。
但他的留下,也见证了一个偏僻山村的“旧貌换新颜”。海嘎,从人均收入仅1600元的“穷旮旯”,变成乡村旅游的集散地,也找到了依靠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2016年7月1日,杨波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登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对他长年默默坚持的肯定。在最美好的岁月,杨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入党时的庄严承诺。
杨波走访农户(资料图)
寻找人生的价值
2010年3月,背着一个快掉色的军绿色单肩包,杨波只身来到了海嘎。
那一年,杨波28岁,已在六盘水市钟山区民宗局工作五六年。坐办公室的日子,无风无雨,舒服却也感觉无趣。面对组织上要求下村扶贫的号召,他主动申请去最远最穷的地方,只为寻找人生的价值。
来海嘎前,杨波在心里立下两个愿望:在村寨门口修个大门,写上“贵州第一村”;在韭菜坪顶修个亭子,写上“黔天门”。
人上高山,志气也要高。
在决定做一件事时,年轻人总是意气风发的。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残酷现实的考验。
海嘎村,行政规划上隶属六盘水市钟山区,但要穿过毕节市的威宁县、赫章县才能抵达。这块“飞地”,平均海拔2600米,2010年有300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年收入仅1600元。村民住着茅草屋,吃着望天水,淌着泥土路。
“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当地流传很久的一首山歌,道出了行路之曲折、条件之艰辛。
物质上的匮乏可以想见,但这里村民精神上的涣散,令杨波始料未及。
初来海嘎,杨波就目睹了村干部工作的不易。由于春季旱情严重,民政部门向村里下发250桶爱心水暂存在村委会,并通知有需求的村民到办公室来领。可是左等右等,竟没有一个村民前来。
“要走那么远,不去,除非给我送到家门口。”有村民嚷嚷。直到村干部许诺“塑料桶也一起送”,村民们才上前一抢而空。
不久之后,杨波沿线转了一圈,发现村子里找不到一间厕所。很多村民要“方便”时,就躲到房子后面的灌木林里。当时镇里下来好政策,只要村民愿意自己修厕所,每户人家补贴400块。
“才400?太少了,除非你拿1000块还差不多。”虽然是改善自家生活条件,仍然有不少村民不乐意。
杨波不懂,明明是好事,为什么这里的村民喜欢讨价还价。
几件事过后,杨波的思想发生很大动摇,甚至怀疑当初做的决定是否值得。
杨波打电话给自己的父亲诉说苦恼,以为会得到安慰,结果却迎来一顿痛骂:“你自己就是个农村人,这点苦都吃不了?如果工作那么好做,国家还让你们去干啥?去了就给老子好好干!”
在父亲的教训下,杨波逐渐想通了,如果连这里的老百姓最后都能改变,才说明基层扶贫工作的意义。
杨波寻找人生价值的路,这才刚刚起步。
杨波介绍海嘎特产蜂蜜
驻村干部不好当
有人说,驻村干部是漂在水面上的油,很难沉下去。
刚来海嘎,杨波听到不少冷言冷语:“他来走走过场,以后还是要回去当官的”“村里发展得咋样,跟他也没多大关系”“来来去去,外来的和尚念不好经”。
杨波知道,不做出点实打实的事情,老百姓是永远不会信你的。
董家院子住着10几户人家,门前有条泥土路,一下雨就打滑,人都无法下脚,鞋子和裤脚全都会沾满泥水。
“杨书记,如果您能支持我们把路硬化了,那就是办了件大好事,我们会一直感谢您。”董家院子几个村民找到杨波说明来意。
二话不说,杨波向区民宗局打报告,争取来2万块钱。村民又凑上来1万多块,自发地投工投劳,终于把这条多年的糟心路变成了顺心路。
这是杨波在海嘎做成的第一件事,为他的驻村工作打开了局面。
村民们对改善基础设施的渴望,杨波记在心里。每到12月到来年5月,海嘎都会出现用水紧张。到第二届驻村时,杨波向单位争取到5万元,给村里修了30口小水窖,帮助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
杨波也明白,当驻村干部,最怕与老百姓感情“生分”。
每当有村民说“你是城里来的,跟我们不一样”时,杨波就伸出双手给村民看,“我这老茧,跟大家都一样。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回去也得干农活。”
“说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套近乎、拉家常。”“多坐几分钟,多听听群众怎么说。”“一起抽香烟,一起吃烧洋芋,遇上群众干活搭把手。”杨波是个细心的人,在工作笔记上记下了好几个与村民相处的要点。
杨波不是没有性格,他常说自己“脾气不太好”,但在村民面前都忍下来了。
有一次,他从民宗局又争取下来2万元,准备分发给24户村民每户30只土鸡鸡苗。有个村民说,“给我钱我就要,鸡不要”。杨波说,“没有钱,只有鸡苗”。见要钱没了可能,村民想了想说,“既然没钱,鸡就将就要了”。
那天杨波气急了,走出来十来米,一个人抽起了闷烟。“为啥做了那么久工作,还是有人不理解?”但平静下来的杨波还是走回农户家,继续去做思想工作。“群众工作就是烟火熏腊肉,需要一遍一遍地反复做。”
“10个人里哪怕只有1个人发生了改变,我的工作就有了意义。”杨波说,驻村干部的到来,不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要让村民自己学会走路。六七年来,村民们开始主动外出做点小生意,遇到施工队还会问“要不要工人”,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坚守的背后是付出
初冬的海嘎村,气温低至两三度。加上阴雨绵绵,穿上冬衣仍会瑟瑟发抖。南方冬天深入骨髓的阴冷,在高海拔地区愈发明显。
初到海嘎的人都会感到不适应。而这样的冬天,杨波已经经历了六七遍。
除了艰苦的自然条件,海嘎最令人难捱的,是与世隔绝般的寂静。2015年之前,这里没有手机信号,打个电话也没办法。每到深夜,陪伴杨波的只有窗边村外时有时无的狗吠声。
最无聊的时候,杨波花8块钱买过一个游戏机,晚上靠打俄罗斯方块度过。后来,杨波养了两只画眉鸟,工作之余以斗鸟取乐。“屋子里除了我还得有另外的生命,才有家的感觉”。
驻村,直接面对的是与家人的分离。因为聚少离多,头几年,妻子跟杨波闹过好几次离婚。
杨波的妻子杨晓英在市里学校教书,早上7点出门,晚上6点到家,每月收入2000多元,寒暑假没有收入。因为不是正式教师,别人一周只需要上八节,而她需要上30节课。
不仅要早出晚归地上班,还要一个人教养尚且年幼的女儿。“家里连个换灯泡的都没有,就好像孤儿寡母。”妻子的抱怨常常挂在嘴边。
“我的工作就是这样,能怎么办?不工作,家里就没饭吃。”杨波总用这句话顶回去。
最让杨波痛心的,是没有尽到对父母的孝道。
2014年12月12日,杨波晚上从海嘎下山之后,看到手机里有大打来的20多个未接电话。
“兄弟,稳住,别说话,你听就行,爸爸没了。”回拨回去,大那头的话犹如晴天霹雳。
杨波当天花一个多小时赶回六盘水市,夜里又花了几个小时才赶到100公里外的老家六枝。这时他眼前的老父亲,已经躺在房门拆下来的木板上,身体被一块白布盖住。
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为杨波最大的遗憾。“如果我在原单位,就能够及时接到家人的电话,打个车10分钟就到火车站,1个多小时后就能到家。”
现在,杨波的母亲身体也欠佳,多种疾病缠身。在父亲病故前,母亲也曾历经一次紧急抢救。那时的杨波,最怕的就是接不到家人的电话。
“驻村时间越长,对家庭的愧疚感就越强烈。”杨波说,不仅是他,还有很多乡镇干部都是如此,在农村基层工作意味着付出很多,“我们谈生活很奢侈”。
杨波走访农户(资料图)
等待人生下一个阶段
现在的海嘎村,一排排彝族特色民居建筑依山而建,成为韭菜坪半山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2015年开始,海嘎开始对村寨进行提级改造,房屋外墙体使用天然石板,并展示出当地彝族元素;房屋内部刮瓷粉,并对厨房进行硬件升级。
随着韭菜坪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区,海嘎正联合邻近的大庆村、腊寨村,依托地理优势,形成联合党委,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现在,海嘎已经建成多家农家乐,推出特色服务,让游客愿意留、住得了,还能吃得好。
不止如此,游客来到海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彝族风情歌舞。2013年,杨波用争取来的5万元资金组建一支民族文艺表演团队,和其他村干部组织二三十人的村民,排练了铃铛舞等12支彝族特色舞蹈,年底还参加了大湾镇的文艺汇演。
六七年过去,海嘎不仅正在加速发展乡村旅游,还建起了洋芋、苦荞、中草、养蜂等9个养殖基地,同时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将特色农产品搬上电商品台。
2015年,海嘎的人均年收入已增至7230元,贫困人口减少至46户163人。与杨波初来乍到时候相比,可谓“旧貌换新颜”。
2017年3月,驻村干部的任期三度将至,何去何从,杨波心里也没谱。“服从组织分配,留也好,去也罢,在哪里工作都一样。”
杨波有一个担心,自己的思维已经形成定式,对这个村子太过了解,能够想到的脱贫招数都使过了,有些“黔驴技穷”。“有能力更好的干部来,能为村子注入新的活力,怕自己占了那个位子”。
对杨波来说,人生就是一个阶段跟着又一个阶段。
大学在贵州民族学院学习民族文化的杨波,一直有个心愿,潜心研究当地苗族的风俗、礼仪和语言,出本几万字的小册子,为记录地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我不是一个很有事业心的人,但是个有责任心的人。”杨波最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一件事,扶贫时就专心扶贫,如果有一天回到原岗位,就继续做专业领域的事。
《钟山苗族》,可能是杨波第一本书的名字。
每到夏秋之交,韭菜坪上盛开的花朵连接成片,形成一片紫色的海洋。杨波最期待的,就是能在海嘎实现小康之后,带上自己的家人,走上贵州的屋脊,看看脚下壮美的风光,和他曾经奋斗过的那个小山村。
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李婧)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在江苏南京揭牌,巡回法庭随即正式办公。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第三巡回法庭庭长江必新介绍,第三巡回法庭依法不受理的案件类型有六类,当事人和来访群众在到巡回法庭相关诉讼业务前,可以事先拨打最高人民法院热线电话了解巡回法庭的受案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第三巡回法庭庭长江必新介绍,第三巡回法庭于2016年12月26日实现全庭人员整编入驻,并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在人员配备、机构设置、运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