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观察消息:汇兴智造839258今年7月中旬,北京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公告显示,新三板创新层企业汇兴智造已正式回应了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同步更新了首轮问询的详尽答复,并在8月份开始第三轮问询阶段。该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自2023年10月30日起获得北交所受理,全程由开源证券担任保荐机构。
作为北交所当前排队候审的上市企业之一,汇兴智造的财务健康状况却透露出多重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公司在业务规模上实现了持续增长,但步入2024年后,其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引人关注的是,公司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程度持续加深,2023年度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高达44.05%,这一高集中度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此外,汇兴智造的净利率指标在过去两年间持续走低,公司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也呈现出缩减态势,这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及未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客户集中度攀升,经营风险加剧
作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制造商,汇兴智造专注于精密工业自动化装备与智能非标机电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其业务范围广泛覆盖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整厂自动化系统解决
方案及精密工业自动化配件的一站式服务。
尽管公司在科技创新与行业经验方面展现出优势,近年来营业收入实现从2020年上半年0.75亿元至2024年上半年2.28亿元的快速增长,但其经营模式中的客户集中度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潜在的经营风险点。
具体而言,汇兴智造客户集中度显著攀升,前五名客户营收占比由2019年的25.09%激增至2023年的44.05%,四年间近乎翻倍。
值得关注的是,汇兴智造对比亚迪与利元亨两大客户的依赖尤为严重。尽管与比亚迪的合作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利元亨作为曾经的最大客户,其销售收入的波动——从2022年的26.23%降至2023年的10.45%,及入股后销售毛利率的大幅下滑,从25.33%降至17.36%,均凸显了大客户依赖的潜在风险。
此外,公司与利元亨之间的关联交易频繁,不仅存在利益冲突风险,还可能通过间接销售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需加强合规管理以防范风险。
客户集中度的提升还伴随着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增加。汇兴智造2020至2023年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大幅增长,应收款项合计从0.43亿元增至2.12亿元,占营收比重均高于同行均值,显示其偿债能力较弱。
特别是对比亚迪、利元亨等大客户的应收账款占比显著,利元亨应收账款高达3876.1万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16.77%。这些大客户多采用数字化债权凭证付款,加剧了公司应收账款的增加,影响经营现金流。
近三年来,汇兴智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从-123.95万元扩大至-9957.27万元,收现比逐年下降,2023年仅为0.49,表明公司面临严峻的现金流压力。汇兴智造通过保理贴现缓解资金压力,但依赖有限融资渠道及保理业务持续性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营运资金不足,进而影响生产经营。因此,汇兴智造需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及现金流改善,以降低资金压力和流动性风险。
盈利能力下滑,净利率持续走低
汇兴智造在2024年上半年的财务状况,呈现出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步下滑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前6个月实现营业收入2.28亿元,同比下降1.83%,同时实现归母净利润1125万元,同比减少5.37%。
更为显著的是,公司净利率自2022年的8.13%逐年下滑至2023年的7.46%,并在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4.93%,这一趋势凸显了汇兴智造在业务规模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挑战。
净利率的持续下滑,可能归因于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首先,精密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动态变化,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行业政策的调整以及技术迭代的加速,均可能对市场需求产生不确定性影响,进而波及公司的业务表现。
其次,汇兴智造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问题依旧突出,这不仅限制了公司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还导致在关键交易中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毛利率水平不断下降。
研发投入不足,自主研发成果存疑
研发创新已成为北交所企业维系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然而,汇兴智造在研发投入方面展现出的力度明显不足,其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自2020年上半年的4.78%以来,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至2024年上半年已缩减至2.89%,这一比例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公司在研发活动上的投入相对匮乏。
而汇兴智造的研发投入在金额上,最新报告期内也仅有657.54万元。而即便从2020至202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逐年提升,也只是在2023年末升至1551.08万元。
尽管汇兴智造在招股说明书中宣称其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成果,且相应专利均为自主申请获得,但深入剖析后发现,其核心技术体系中的关键专利存在权属争议。
具体而言,涉及“智能化输送系统开发技术”的三项核心专利最初为汇兴智造与东莞中子科学中心联合申请,后虽变更为汇兴智造独家持有,但发明人名单中包含的赵崇光、汤泓、贾学军、马静静等人在申请期间与中子科学中心存在紧密的专利申请合作及学术联系,这引发了关于专利原始权属及自主研发真实性的合理质疑。
此外,汇兴智造在研发资源分配与人才结构方面亦显逊色于同业竞争者,其研发人员的教育背景及专业构成未能充分支撑高强度的自主研发活动,进一步削弱了其自主研发能力的公信力。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挑战了汇兴智造关于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声明的可信度,也揭示了公司在技术创新层面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