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库克自己的话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链博会。“很高兴来到这里,我很自豪苹果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这里参展。”
不止于苹果公司,本届链博会迎来了来自6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700家展商,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占比超过60%。在境外参展商中,欧美参展商的比重达到50%。
翻开嘉宾名单,记者看到了一长串跨国公司的高管:力拓集团董事长鲍达民、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德国思爱普全球高级副总裁骆才、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会长松本正义……
来到展台,马士基、住友电工、强脑科技等陆续首发首展首秀70多项产品,苹果、特斯拉、高通、星巴克……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企业纷纷在展台亮出“绝活”。这里面不但有首次参展的“头回客”,也有尝到了甜头的“回头客”。
主办方透露,第二届链博会的展览面积由首届的10万平方米增至12万平方米。尽管如此,展区仍然“一位难求”,不少有意愿参展的企业遗憾未能成行。
知名外企及高管争相来“赶集”,链博会到底有啥魅力?
链博会,全称是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是我国举办的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从本届链博会“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的主题,就可以看出实现各方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初衷。
跨国公司纷纷参展,首先看重的是中国完整齐备的供应链体系,在这里他们能够寻找到全球配置资源中最佳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例如,过去5年,苹果公司在中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投资超过200亿美元,此次不仅携带4家供应商参展,而且展台醒目标出:“Apple的20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超过80%在中国生产”。
链博会展示的不是散点式的零部件或者产品,而是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就给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了携手合作的绝佳机遇。
以智能汽车链为例,一辆新能源汽车,超过1万个软硬件才能联珠成串。从核心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到电池、电机、电控,再到智能网联整车产品和服务,链博会覆盖了智能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展示,一下打通了产业的价值链。
外商纷至沓来,还看好持续向好的中国市场。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大幅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我国政策释放了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利好外商在华投资兴业的积极信号,参展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前景投出信任票。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对链博会信心满满:“这个平台能让供应链‘朋友圈’合作进一步深化,不断提高效率,这必将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更好地服务餐厅和消费者。”
外商云集链博会,也展现出各国企业对加强产供链合作的需求和期待。
力拓集团首席商务官巴特尔说:“中国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持续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需求,为公司与中国伙伴拓展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通过链博会,中国正向世界发出积极的信号——愿与各界携手合作,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共赢链”。
11月23日,纪念中国气象学会成立100周年暨气象科技现代化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青岛,共同回顾学会百年历程。 1924年10月10日,先驱者以“科学救国”为己任,开启了“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的征程,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创办核心期刊、培养行业人才等,目前拥有近150家单位会员,4万余名会员,设有38个专业委员会和6个工作委员会,基本实现了气象行业主要单位和学科领域全覆盖。 中... [阅读]
11月15日,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重庆开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林蕙青,重庆市副市长马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届高博会展览展示面积近12万平米,参展企业近700家,展位数3200个,参会企业5000家,参会院校1000余所,参会高校领导1500余名,参会院士近10名,线下参会观众5万余人。展览展示部分由专项展区和特色展区两部分组成。专项展区分为实验室及科研仪器设备展区、信息化及智慧教育展区、实训及机电展区、医学教育及健康展区、后勤及平安校园展区、体育设施及用品展... [阅读]
11月15—16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大韩环境工学会共同主办的2024中日韩青年低碳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本届论坛以“能源转型与绿色创新,引领区域碳中和”为主题,来自中日韩生态环境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和青年学者约150人参加了论坛。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理事森本茂雄,大韩环境工学会会长姜锡泰在开幕式上致辞。 ... [阅读]
中国产经观察消息: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功开幕,在巴库,还必须通过最终敲定《巴黎协定》第六条以启动国际碳市场并使其开始运转,需要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必须让控温目标保持可及,必须就适应指标达成一致,必须继续推动“损失与损害”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新机制等。 蒋庆哲院长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碳市场扩容这是一个大趋势,因为我们目前仅仅还在煤发电领域。从未来看的话,会有更多领域一定会覆盖到,这也是我国应对全球碳市场的一个客观需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