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7项主要指标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等6项指标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等11项指标年底前将全部完成。”在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介绍。
设施网络更完善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主动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支撑。“‘十四五’时期,通过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刘伟表示。
“大通道”加快贯通。拉林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西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天山胜利隧道打通南北疆的千年屏障,穿越天山只需20分钟……“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连接了超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了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
“大网络”基本形成。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里程达19.1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达标70.4%,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航空服务覆盖92.6%的地级行政单元;邮政行业设立营业网点50多万处……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
“大枢纽”加快建设。80%的新建客运枢纽平均换乘距离不超过200米;37个城市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枢纽货物换装次数缩短至1到2次,多式联运1小时换装率超过85%……由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构成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正持续完善。
“十四五”前4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3%。战略支撑更加有力,轨道上的城市群、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基本建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加力贯通综合运输大通道,推动存量交通基础设施更新提质增效,更好服务保障国民经济循环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刘伟表示。
运输服务更高效
过去一年,日均约1.8亿人次跨区域出行、运送1.6亿吨货物
人员货物的高效流动,彰显着中国繁荣发展的活力。
“过去一年,平均每天约1.8亿人次跨区域出行、运送1.6亿吨货物、揽收4.78亿件快递。”刘伟介绍,随着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的大幅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快实现。
优化服务供给,公众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选择更多元。2024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达32.72亿人次,占铁路旅客发送量的75.9%;民航日均服务超2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超1000万人次的机场达到40个;平均每天约1.3亿人次自驾出行,约90%的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
服务更便捷。线上售票、电子支付、刷脸出行应用广泛,“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票通行”加快实现;80多个枢纽城市、2000多条线路实现空铁联运,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81%;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半数以上通公交。
体验更美好。开通定制客运线路9000多条,更好满足旅游、通勤、商务出行等个性化需求;完成1.3万个公交站台的适老化改造,5000余座地铁车站可无障碍进出站、上下车;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98.4%,“里程焦虑”有效缓解。
提升保障能力,物流运输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十四五’时期,预计全国铁路运输货物超250亿吨,比‘十三五’增加50亿吨。”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介绍,高铁快运已实现常态化运行,中欧中亚班列通达37个国家300多个城市,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产品搭乘“钢铁驼队”走向世界。
“2024年,航空货邮运输量达898.2万吨,相比2020年增长32.8%。”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说,以主要城市群、都市圈为核心的国内航空货运通道形成,通航50个国家的106个城市,畅达全球主要市场。今年上半年,国际货邮运输量达203.7万吨,同比增长23.4%。
“快递业务量从2020年的约830亿件,增长到2024年的1750亿件,年均增长20%左右。现在,平均每天的揽收快件量超过5亿件,相当于每秒有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表示,通过进村、入厂、出海,快递的规模效应持续放大,2024年支撑网上零售额超13万亿元。
创新成果更显效
数字化转型,改造升级通道超6万公里,通行效率提升约20%
重大工程相继落成,折射着科技引领交通前行的坚实足迹。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中通道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平陆运河、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等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竞相涌现;CR450动车组发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式运营,C919大型客机常态化商业运营;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物流蓬勃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加快推广应用……
“自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印发以来,我们已累计组织1200多家单位开展819项试点,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单位的全覆盖。已有100多项试点完成验收,众多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刘伟介绍。
突出技术创新。聚焦新技术应用、新装备研发、新业态发展,开展系列创新场景应用和核心技术攻坚。比如,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试点,推动20个区域、超6万公里通道改造升级,通行效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分别提升20%、30%左右。
突出制度创新。鼓励试点单位优化管理组织方式,激发创新活力。比如,通过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实现一次托运、一口报价、一单到底。
突出集成创新。推动各种运输方式间、相关行业间深度融合,着力拓展交通运输产业链。比如,通过交旅融合试点,打造低空观光、汽车租赁、邮轮旅游等新场景,有效盘活沿线资源,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刘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关键环节、重点任务和难点问题,谋划实施一批有深度、开创性、高质量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安全化提升、智慧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记者手记
流动中国活力足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买卖全球”的购物……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出行生活体验已如此高效便捷。在“十四五”交通运输成绩单中,统计数据与个体感受相互印证,一组组数字描摹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中国。
“强”,综合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高铁网覆盖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公路覆盖99%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服务覆盖91.2%的人口……不断提升的规模体量、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让综合交通运输“大网络”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循环的“大动脉”。
“畅”,人流货流绘就美好生活新图景。更强的海陆空运输能力,让人员联系更加频繁,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连创新高;运输效能一提再提,物流成本一降再降,交通物流“脉络”通畅,生产要素流通动能更强。
“新”,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等“中国名片”更闪亮。深中通道刷新多项世界纪录,国产大型邮轮摘下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CR450动车组研制带领中国高铁探索“无人区”……以创新为引领,交通强国基石更坚固,也为创新中国写下一个个新的注脚。
站上新起点,交通强国之路正延展新的希望。
编辑 | 王宇
7月18日,由中国农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育种前沿共性技术”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多个领域生物育种前沿共性技术,探讨生物育种最新研究进展与技术突破。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近70位相关专家学者和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英慧,中国农业科学院北... [阅读]
7月8日至10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张掖市图书馆承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支持的2025年信息组织与资源建设研修班在甘肃张掖举办。来自全国公共图书馆的采编部主任及业务骨干共80人出席开班仪式。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以“面向‘十五五’的图书馆高质量资源建设与标准化发展&r... [阅读]
7月11日,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召开。大会主题为“三生融合,科技助力”。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联合中国草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及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百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580位专家学者参会。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大会主席、中国草... [阅读]
6月28日,由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第五期中国科技会堂论坛在京举行。本期论坛以“具身智能:理解、交互、增长”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作主题报告。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刘华平、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杨易参加主旨交流。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企业150余位领导干部出席论坛。 乔红以“具身智能与类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