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 讯  >> 24小时新闻  >> 查看详情

看浪听风观云:自主创新为极地科考保驾护航

来源: 新华社   日期:2025-11-18 08:27:05  点击:784 
分享:

       海浪、海风、海冰等海洋自然灾害,常给人类生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也是执行极地科考任务的潜在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极地科学考察以来,每一艘科考船、每一座科考站都有气象保障团队。近年来我国加大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和设备投入,一批自主研发技术和设备广泛应用于极地考察。

  听风、看浪、观云,科技创新为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保驾护航。

  更精确模拟海浪变化

  “妈祖”——在“雪龙”号上,气象预报员讨论未来海况时,常提到这样一个关键词。

  这一在中国沿海地区备受敬仰的“守护者”与气象预报有何联系?

  原来,“妈祖”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谱系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的代号,包含海洋环流、海浪、海冰等多个子模型。其中,“妈祖·海浪”模型采用基于六边形非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平流动力框架,可以更精确模拟海浪变化,大幅度提升预报精度和时效。

  “传统框架好比一张固定尺寸的网,而六边形框架能自由加密,捕捉到更精细的海洋变化。”“雪龙”号气象预报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张蕴斐说。
 

       实践证明,“妈祖·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可实现GPU并行加速计算,支持提前5到7天对海浪灾害过程进行有效提示。

  “这对‘雪龙’号提前掌握风浪情况,保障航行安全很有帮助。”“雪龙”号船长朱兵说。

  据悉,“妈祖·海浪”模型已被推广到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国家,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海洋防灾减灾工作。

  更精准预测气旋走向

  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南大洋,因常年西风盛行、气旋频发,被称为“魔鬼西风带”。这里几乎无陆地阻挡,西风持续加速,可掀起十多米的狂浪,是航渡南极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过去穿越西风带,很大程度上靠经验和运气。”张蕴斐为记者调出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的航行图:遭遇连续三个强气旋,船只顶着5至6米以上的巨浪穿行,过程极其艰难。

  如今,依托国内外多种预报模型和国产船载气象导航系统,气象保障团队能提前5至7天精准预测气旋的生成、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穿越策略也变得更为灵活和智能。

  “本航次,‘雪龙’号和‘雪龙2’号各自需6次穿越西风带。”“雪龙”号气象预报员韩屹介绍,目前主要有三种穿越策略,包括当西风带较为“平静”,选择最短路径直接穿越;若途中气旋活跃,“能向南向南,遇系统转西”阶梯型迂回前进;若遇最强风浪,在一些“避风港”岛屿临时停靠,择机穿越。
 

     “我们的原则是‘避强穿弱,顶侧避正’。”张蕴斐说,在海洋环境预报科技的“护航”下,结合船长的丰富经验,“雪龙”号将尽最大努力“精准穿梭”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西风带。

  更精细读懂云中密码

  “云就像是天空写的‘日记’,记录着大气的状态和动向。”中山站气象预报员沈辉每天都要在固定时间,对云量、云状、云高、天气现象和能见度进行观测和记录。

  在他的“云图鉴”中,有极地特有的珠母云,出现于15至25公里高的平流层,拥有彩虹般的丝缎光泽;夜光云则在76至85公里高的中间层发出幽蓝色的微光,是大气中超低温与水汽等共同形成的美丽异彩。

  在漫长航程和越冬值守中,识别千姿百态的云,成为气象工作者的独特乐趣,也是气象观测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我们在甲板上指着天空说‘那是荚状云,像UFO’,我们与这片海有了更深的连接。”沈辉说。

  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员们依靠手绘天气图和接收低分辨率黑白云图预报天气。而今,依托自主创新望海探冰、逐风测天,中国极地考察队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策划:陈芳

  统筹:吴晶

  记者:顾天成、徐鹏航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编辑 | 王宇

 

相关新闻

  • 第十届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在柯桥召开 第十届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在柯桥召开

           11月6日,第十届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举办。本届大会以“跨界融合 健康未来”为主题。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精,共同探讨纺织科技发展新路径。行业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特邀代表300余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和中共绍兴柯桥区委副书记、区长景尧为大会致辞。        在大会开幕式上,进行了2025&nbs... [阅读]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秘书处党支部“传承科学精神 引领科技自强”主题党日活动举行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秘书处党支部“传承科学精神 引领科技自强”主题党日活动举行

            11月7日,“传承科学精神 引领科技自强”主题党日活动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秘书处党支部精心组织,研究会秘书处党员、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以及中关村街道世纪科贸大厦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指导老师们共同参与,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促进党建与研究会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nb... [阅读]

  • 第二十二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在安徽合肥召开 第二十二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在安徽合肥召开

           11月1日至4日,第二十二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在安徽合肥举办。来自全国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学生及企业代表共计1900余人参加了会议,另有6.4万余人次通过中国知网线上观看直播,共同聚焦作物科技前沿动态,探讨创新发展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出席大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进行了2025年度“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的... [阅读]

  • 五大成果描绘发展图景,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中国科技动能” 五大成果描绘发展图景,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中国科技动能”

           10月27日,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科技界凝聚共识、交流思想、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医工融合下的同一健康新范式、开放科学与全球合作等议题。相关组织在论坛期间发布五大成果,描绘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全球创新生态,擘画科技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景。 聚焦前沿技术 推动学术交流         ... [阅读]